
2017年度食品安全的十大謠言,分析哪類人群更易中招。你中招了嗎?
2018-03-05
2496
首都互聯網協會新聞評議專業委員會召開2018年度第二次會議。
食品安全問題直接關系到很多人的日常飲食健康,所以要尤為關注,那么去年有關食品安全謠傳的信息你都信了嗎?有時候網絡上瘋傳的一些消息并不可靠,所以千萬不要以訛傳訛,帶來不必要的恐慌和麻煩。
2018年3月1日,北京市網信辦指導首都互聯網協會新聞評議專業委員會召開2018年 度第二次會議,北京地區網站聯合辟謠平臺、騰訊較真平臺、百度和微博聯合發布《2017年度食品藥品辟謠分析報告》。報告綜合了騰訊較真平臺數據、騰訊指數公開場景輿情數據、百度風云榜搜索數據和新浪微博熱度數據,從輿情熱度、搜索熱度、社交傳播熱度三個維度篩選,選出2017年最熱門的10條食品藥品謠言。
2017年度10大食品藥品辟謠榜單。(圖片來源:《2017年度食品藥品辟謠分析報告》)
該報告分析了食品藥品謠言易感人群畫像,對謠言傳播特點進行了深入研究,總結出食品藥品謠言六大作惡伎倆,發布了2017年食品藥品十大辟謠榜單。
1、紫菜是廢舊塑料袋做的
謠言內容:
2017年2月期間,一個稱為“baoguang問題紫菜”的小視頻瘋傳,引發食品安全恐慌。視頻中的市民泡發了某品牌紫菜,伴隨著揉搓和拉扯的動作,該市民口中振振有詞,直截了當地判斷“嚼不碎、扯不斷、還有腥臭味”是“黑色廢舊塑料做的”。
真相:
紫菜自身富含膠類等多糖物質、浸泡水溫不夠或者時間較短、偏后收割等原因,都可能導致紫菜“撕不斷、嚼不碎”。作為海產品,紫菜內含有的一些物質,是構成紫菜鮮腥氣味的來源。憑此特點說紫菜是塑料做的非常武斷。
2、塑料加工成大米
謠言內容:
一段以“制作大米”為題的視頻,在社交網絡上熱傳。內容是在一個車間里,操作者把白色塑料袋送進一個大型機器的漏斗里,然后經過熔解、拉絲、切割等工序,最后生成白色粒狀物,形似大米。
真相:
所謂“塑料大米”,是用塑料造粒機生產出來的塑料顆粒,是塑料行業的常見工藝和制品,不是什么假大米。事實上,塑料價格比大米貴,用塑料生產假大米完全無利可圖,這就是個徹頭徹尾的謠言。
3、醫學突破:一滴血就能測癌
謠言內容:
一則關于“一滴血就能測癌”的文章火遍互聯網。文章說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羅永章團隊,研制出一種能測試“熱休克蛋白90α”的試劑盒,能方便快捷地測出血液里面熱休克蛋白90α的含量,也就是所謂“一滴血就能測癌”。
真相:
“滴血測癌”是標題黨,***有關“一滴血就能測癌”的報道,前面在說早期發現癌癥的重要性,但后面介紹“熱休克蛋白90α”時,說的是監測癌癥病情與評價療效,與篩查早期癌癥并不是一回事。熱休克蛋白90α及絕大多數腫瘤標記物,都不太適合用于癌癥的早期篩查。要真正篩查癌癥,還需要其他科學、可靠的檢查辦法,不能光靠腫瘤標記物。
4、肉松餅是棉花做的
謠言內容:
一個小視頻在社交網絡中傳播,視頻的內容是某市民自己買回來一袋肉松餅,拿水浸泡后,發現里面肉松是“棉花”做的。引發公眾恐慌。
真相:
肉松和棉花的成分有很大區別:肉松的本質是一種肌肉纖維,主要成分是蛋白質;棉花的本質是植物纖維,主要成分是纖維素。兩者的口感差異大,造假幾乎沒可能。商家不可能這么明顯地造假,一旦被發現就會賠了夫人又折兵。另外通過點燃的方式可以很容易分辨肉松和棉花:肉松燃燒一般會有一股焦糊味;而棉花并不會有焦糊味。
5、吃大盤雞感染H7N9病毒死亡
謠言內容:
以“市民吃大盤雞感染H7N9禽流感致死”為底版進行加工的謠言在全國各地出現,除了大盤雞,泡椒鳳爪也被列為“兇手”,引發擔憂。
真相:
食用煮熟燒透的食物不會感染H7N9病毒,因為H7N9病毒不耐熱,達到70℃,即“滾燙”時,禽肉的任何部分不再呈淡紅色,病毒就被殺死了。“大盤雞”“泡椒鳳爪”都經過燒煮處理,可以放心食用。
6、未標“GB18186”代碼的醬油致癌
謠言內容:
***“據國家衛生部門公布,國家標準的醬油有國家標準代碼GB18186,凡沒有這個代碼的醬油都是化學黑焦糖勾兌產品,食用后使人患上肝癌。市場上的醬油不管是哪些名牌,只要沒有這個代碼一律不要購買。”
真相:
國家衛計委回應,他們從未發布***公告。實際上,GB18186是一項釀造醬油的國家標準,符合標準的釀造醬油會標注“GB18186”。大部分醬油都會在產品標準號一欄標注該代碼,未標注的要么是進口醬油,要么是標注了“SB10336”(配置醬油標準),要么是標注了經過備案的醬油生產企業生產標準代碼。這些醬油均是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
7、西瓜與桃一起吃會中毒
謠言內容:
最近幾年,一則“西瓜和桃子同吃會使人中毒身亡”的流言總是被人們轉發,說法稱,桃子不能與西瓜一起會產生劇毒,甚至使人死亡。
真相:
該說法沒有任何依據,西瓜和桃子一起吃不會產生劇毒。作為水果,西瓜和桃子中最大的成分是水分和糖,它們都沒有什么毒性成分,它們一起吃也不會發生什么特殊的化學反應,或者產生什么奇怪的毒性物質。而且,營養學中并不存在食物相克的說法,科學家對食物相克的組合也進行過驗證,結果發現都是不靠譜的,西瓜和桃子并不會相克。
8、柿子和酸奶一起吃會中毒甚至致死
謠言內容:
***“家里有孩子的注意了,現在是柿子上市的季節,雖然很好吃,但是千萬不要和酸奶、海鮮、酒一起吃。剛發生一件真事兒,一個小女孩吃完柿子,又喝了酸奶,結果不到半個小時就中毒死了……”
真相:
柿子中含有鞣酸,與高蛋白食物同時食用會成不溶于胃酸的沉淀。但不是像很多謠言說的,柿子和這些高蛋白食物吃了會中毒、會半小時死亡、會得癌癥、會得結石。正常多吃一點最多也只是讓人消化不良,很快可以緩解。不過對于腸胃本身不好的人來說,要多注意一下。不要吃生的柿子,一次也不要吃太多。
9、空心菜是蔬菜里的“毒中之王”
謠言內容:
一則內容為介紹“蔬菜‘毒中之王’”的視頻在社交網絡上很火,尤其傳播冠名以《“毒中之王”蔬菜竟是它!目前正大量上市,去毒方法要記牢!》,更是引起人們的關心和好奇。視頻內容指出,空心菜是蔬菜里的“毒中之王”。
真相:
事實上,一些研究確實提到空心菜對于某些重金屬,如鉛,有比較強的富集能力。但這不意味著,空心菜對重金屬的吸附能力就是所有蔬菜中最強的,更不是所謂的“毒中之王”。空心菜的重金屬含量高低、是否超標,主要還是得看它的產地環境,只要生態環境中(土壤、水源、農藥使用等)重金屬不超標,便可放心食用。
而一些檢測結果也顯示,市場上的新鮮蔬菜,即使檢出重金屬、農藥殘留,結果也遠遠低于國家安全限量值。也就是說,只要是規范生產、出售的空心菜就不會出現重金屬或農藥殘留超標。
10、奶茶殺精,導致男性不育
謠言內容:
有文章稱,奶茶是殺精的兇手,不僅導致男性喪失生育能力,還可能誘發其他疾病。原因是奶茶一般都含有香精和色素,甚至含有大量反式脂肪酸。這些物質對人體生殖健康造成影響,甚至導致不育。
真相:
“奶茶殺精致不育”的說法已經流傳了很多年了,但這一說法夸大其實,存在誤導。 “珍珠奶茶”等用奶精調制的飲料里可能含有反式脂肪酸(只要避免使用氫化油就不會存在這個問題),一些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反式脂肪酸攝入量高的人群,精子數量與活力要低一些。但這只是流行病學調查,表明二者相關,并不能證明到底是反式脂肪酸導致精子活力低,還是反式脂肪酸攝入量高的人群的其他特征導致精子活力低。
謠言敏感程度的地域差異圖表。(圖片來源:《2017年度食品藥品辟謠分析報告》)
報告中指出,相對于男性而言,在食品藥品類謠言易感人群中,女性占比36.1%,高于男性。而經濟發展水平較差的地區人群、低學歷人群、中低收入人群及51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對食品藥品謠言更易感。
報告還指出,食品藥品謠言作惡的六大套路,分別為指鹿為馬坑害公眾認知、模仿捏造復制謠言套路、舊謠翻新擾亂輿論環境、時令謠言倍吸公眾眼球、"食物相克"夸大民間經驗以及"有毒"恐嚇挑起大眾恐慌等。
與會專家對《2017年度食品藥品辟謠分析報告》予以肯定,并表示該報告為食品藥品辟謠的科學辟謠、準確辟謠提供了有益參考依據。北京市網信辦相關負責人表示,在食品藥品網絡謠言治理上,市網信辦將進一步加強北京地區網站聯合辟謠平臺建設工作,聯合政府相關部門、科研機構、媒體、網站等及時發布權威辟謠信息,發揮北京屬地網站大數據優勢和網絡傳播優勢、不斷提升廣大網民媒介素養,提升網民主動防謠、科學辨謠能力。
【上海鄰米網絡科技,商城開發,企業建站,行業門戶網站(文庫系統,問答系統)單商城多商城建站仿站等你來!我司有多套模板任你挑,價格從優,多買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