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j3rd3"><address id="j3rd3"><th id="j3rd3"></th></address></address><address id="j3rd3"><listing id="j3rd3"><progress id="j3rd3"></progress></listing></address>
<form id="j3rd3"></form>
    <noframes id="j3rd3">

    
    

    <address id="j3rd3"><nobr id="j3rd3"><meter id="j3rd3"></meter></nobr></address><em id="j3rd3"><form id="j3rd3"><th id="j3rd3"></th></form></em>

    <noframes id="j3rd3">
    <address id="j3rd3"></address>
    <form id="j3rd3"></form>

    <form id="j3rd3"><nobr id="j3rd3"><progress id="j3rd3"></progress></nobr></form>
    

      <address id="j3rd3"><listing id="j3rd3"><menuitem id="j3rd3"></menuitem></listing></address>

      <noframes id="j3rd3"><address id="j3rd3"><th id="j3rd3"></th></address>

        APP開發 系統定制 網頁開發 公眾號小程序 盡在鄰米

        直線電話 021-50770206 - 上海 18817920445(同微信號) 深圳 18817379825

        資訊

        無現金社會,如何讓你花掉賬上最后一分錢

         2017-08-07

          3082


        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波波夫

          全世界公司都在聯合起來鼓吹一件事:無現金消費。一波知名咨詢機構也在一旁搖旗助威:再不用移動支付,就落伍了。

          在英國,即便每四個人中就有三個人不再使用現金支付,埃森哲依然在提醒金融機構不要小富即安,只滿足于銀行卡支付:一定要善用社交網絡對消費者進行數字化支付再教育,特別是年輕人他們才是數字化支付的未來,當然他們也是一切新技術的守門員。

          波士頓與谷歌在2016年聯手為印度制作的一份名為《數字化支付:2020》報告,封面上直接放話:‘這將造就5000億美元的新生態’,希冀能夠在印度找回曾經在中國錯失的移動支付商機,發掘幾家印度版的微信支付和支付寶。

          無現金消費的好處一目了然:對消費者而言,出門不必帶錢包,也不再擔心假幣問題;對政府、特別是銀行機構來說,大大降低紙幣的流通和保管成本,當然對于押運公司可能不是好消息。因此,數字貨幣也成為許多國家倡導的紙幣替代方案。金融界早在數十年前就預言,數字化貨幣將是貨幣更高級的存在方式。

          數字化貨幣便捷性的一面已經被廣而告之,但是它的另一面——收入不平等、數字鴻溝、消費數據隱私這些原本存在的問題在一個數字化支付大行其道的社會只會變得更為嚴峻。

          首先,富人兜里的現金依然比窮人多。

          數字支付手段在全球的擴散并不均勻,在某一個國家內部的不同地區、不同年齡段、不同收入水平人群的應用情況也頗有懸殊。德意志聯邦銀行在2014年的一次調查中,發現了一個現象:較高收入的德國人錢包里的現金也更多,居住在德國西部的受訪者錢包里平均會裝上107歐元的現金,而德國東部的受訪者則平均只帶86歐元現金。

          德意志聯邦銀行還發現:那些盡量避免使用現金支付的人,一周的消費金額平均在306歐元,而只使用現金的人群同期只消費了197歐元。65%的只使用現金支付的受訪者,都把‘便于監督日常花銷’列為使用現金支付的主要原因。同樣,多數更樂意采用數字支付的受訪者也認同這一點,只不過他們覺得用信用卡或者手機支付更便捷。

          其次,無現金支付將進一步刺激消費欲望,可能會讓人囊中更加羞澀。

          十多年前學界就發現了所謂‘消費心理賬戶現象’,人們根據收入來源不同把資金分配到不同賬戶中去,并產生不截然不同的消費傾向:辛辛苦苦掙來錢是一個心理賬戶,花費起來時可能也會精打細算,而那些諸如中彩票之類的意外之財又屬于另外一個心理賬戶,往往更容易被隨意揮霍。而非現金支付往往會歸入到容易被揮霍的那個心理賬戶。

          學者Chartterjee 、Rose在2012年的研究表明,支付越便捷,消費者用于考慮消費合理性的余地就越小,比起現金來,刷卡不僅會增加消費頻次,同時也會增加消費金額。更出乎意料的是,支付方式的變化甚至會直接影響到消費者對支付對象(商品/服務)的認知。

          此外,從信用卡到手機支付,對用戶生理和心理都將產生部分消極影響。

          支付方式的變化還會影響到消費者的心理和生理健康。Thomas、Desai和Seenavasin三位學者針對信用卡消費的研究表明,商家通過把消費與信用掛鉤,同時通過積分制度,鼓勵、誘導了消費者進行消費,并助長了一些不健康的習慣,比如沖動消費、過度消費和炫耀性消費。(當然,過度謹慎型消費也被列為病態消費的一種)

          21世紀經濟研究院聯合京東發布《2016 中國電商消費行為報告》也發現,‘各省市網上消費者中購物沖動型消費居多,多數省市占比超過一半。沖動型消費中,在浙江省內消費者占比超過三分之二。’

          不過,從更長期的影響看,用戶從數字化支付中遭遇負面影響程度的深淺,還取決其自身所歸屬的不同消費人格。理智型消費者依然量入為出、精挑細選;情緒型消費者還是會縱情躍入‘每單最高減xxx元’的支付優惠誘惑;意志型消費者堅持按需購買,消費時果斷快速。

          歡迎關注波波夫微信訂閱號:‘波波夫同學’,轉載需保留作者、公眾號信息,內容需與原文保持一致。

        亚洲色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