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頭條】噩耗還是喜訊?明年4月起,掃碼支付限額最高500元,最受影響的還是支付寶和微信!對消費者有何影響呢?
2017-12-28
2655
已經遍布大街小巷的掃碼支付,在給消費者帶來便利的同時,因為準入門檻太低,安全隱患滋生而受到監管關注。12月27日,央行公開發布條碼支付業務規范和技術規范等文件,不僅對業務資質要求、規范條碼生成等進行明確,也對掃碼支付進行了限額管理,同時對“燒錢”、“補貼”等不當競爭手段做出警示。業內人士認為,本次條碼支付規范影響最大的是支付寶和微信,新規實施有利于市場參與者之間展開公平競爭;對于用戶來說,雖然獲得的優惠可能會減少,但支付賬戶將更加安全。
確立資質門檻
條碼支付,簡單地說,就是通過掃條碼或者二維碼,完成收款或者付款的支付方式。12月27日,央行在官網公告中一口氣掛出三份文件,分別為《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印發<條碼支付業務規范(試行)>的通知》,及配套印發的《條碼支付安全技術規范(試行)》和《條碼支付受理終端技術規范(試行)》。
央行在答記者問中介紹,這三份通知和規范主要措施有五條,首先就是確立資質門檻,強調業務資質要求,明確支付機構向客戶提供基于條碼的付款服務時,應取得網絡支付業務許可;支付機構為實體特約商戶和網絡特約商戶提供條碼支付收單服務的,應當分別取得銀行卡收單業務許可和網絡支付業務許可。
一位支付機構內部人士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監管曾叫停過二維碼支付,之后又放開,但一直沒有專業規范出來。因此,之前支付機構開展二維碼支付還是打著擦邊球,現在專業規范出來支付機構也有了保障,可以“持證上崗”,規避很多風險,一些違規開展業務的二清機構也將被清理。
門檻確立后,央行重申了清算管理要求。針對部分支付機構與多家銀行業金融機構或支付機構直連進行商戶拓展等現象,央行此次明確要求銀行、支付機構開展條碼支付業務涉及跨行交易時,應當通過人民銀行跨行清算系統或者具備合法資質的清算機構處理。
此外,央行還要求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秩序,市場機構不得以任何形式詆毀其他市場主體的商業信譽;規范條碼生成和受理,提出靜態條碼應用管理、綜合應用支付標記化技術等措施,保障條碼支付業務的安全性;以及加強商戶管理和風險管理等。
按風險劃分四級,采取限額管理
新規的重點之一是強調業務資質要求。明確支付機構向客戶提供基于條碼的付款服務時,應取得網絡支付業務許可;支付機構為實體特約商戶和網絡特約商戶提供條碼支付收單服務的,應當分別取得銀行卡收單業務許可和網絡支付業務許可。
新規指出,銀行、支付機構應根據《條碼支付安全技術規范(試行)》(銀辦發〔2017〕242號)關于風險防范能力的分級,對個人客戶的條碼支付業務進行限額管理。
具體來看:風險防范能力達到A級,即采用包括數字證書或電子簽名在內的兩類(含)以上有效要素對交易進行驗證的,可與客戶通過協議自主約定單日累計限額。
風險防范能力達到B級,即采用不包括數字證書、電子簽名在內的兩類(含)以上有效要素對交易進行驗證的,同一客戶單個銀行賬戶或所有支付賬戶單日累計交易金額應不超過5000元。
風險防范能力達到C級,即采用不足兩類要素對交易進行驗證的,同一客戶單個銀行賬戶或所有支付賬戶單日累計交易金額應不超過1000元。
而風險防范能力達到D級,即使用靜態條碼的,同一客戶單個銀行賬戶或所有支付賬戶單日累計交易金額應不超過500元。
靜態條碼目前被認為是風險最大的支付領域之一。除了限額管理外,新規還提出了一系列防范靜態條碼風險的措施:包括要求靜態條碼應由后臺服務器加密生成、要求展示靜態條碼的介質應放置在商戶收銀員視線范圍內,商戶應定期對介質進行檢查、要求靜態條碼采用防護罩等物理防護手段避免被覆蓋或替換等。
此次《規范》將條碼支付分為付款掃碼和收款掃碼。“付款掃碼”是指付款人通過手機、Pad等移動終端識讀收款人展示的條碼完成支付的行為,是用戶主動掃碼付款,俗稱“主掃”;“收款掃碼”是指收款人通過識讀付款人移動終端展示的條碼完成收款的行為,是用戶被動掃碼支付,俗稱“被掃”。
四個級別對應的要素要求也由多至少。A級,采用包括數字證書或電子簽名在內的兩類(含)以上有效要素對交易進行驗證;B級,采用不包括數字證書、電子簽名在內的兩類(含)以上有效要素對交易進行驗證;C級采用不足兩類要素對交易進行驗證;D級使用靜態條碼。易觀支付分析師王蓬博表示,分級限額管理,能夠讓用戶賬戶保護得到提升。
另一個有關限額的細則,表述為“以同一個身份證件在同一家收單機構辦理的全部小微商戶基于信用卡的條碼支付收款金額日累計不超過1000元、月累計不超過1萬元。銀行、支付機構應當結合小微商戶風險等級動態調整交易卡種、交易限額、結算周期等,強化對小微商戶的交易監測。”
對于這一規定,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薛洪言對北京商報記者分析稱,小微商戶在特約商戶審核時享受綠色通道,也成為部分不法分子實施信用卡套現、進行虛假交易的重要渠道,從數據上看,部分小微商戶的交易流水遠遠超過其應有的水平。基于小微商戶的實際交易情況進行信用卡交易限額控制,能夠有效防范信用卡套現等違規行為。
鼓勵創新與防風險并重
對于央行此次確立資質門檻,并設置分級限額管理,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這是因為條碼支付近兩年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衍生出許多問題。融360理財分析師劉銀平指出,條碼支付主要針對的是線下消費支付,近兩年發展得非常快,無論是大型商場、酒店,還是小型便利店、路邊小攤,甚至是乞討者都用起了二維碼或條紋碼支付方式,雖然非常便捷,但是準入門檻太低,安全隱患非常大。
事實上,2011年時,央行曾同意部分非銀行支付機構在限定場景內試點開展條碼支付業務,審慎地將條碼定位于銀行卡支付的補充,支付機構乃至銀行都開始試水。但2014年,由于未建立有效安全措施及統一的業務規則等,央行叫停線下二維碼支付服務。不過在央行叫停后,支付機構的探索仍然未止,以支付寶、微信支付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很快將二維碼支付市場迅速鋪開,形成雙寡頭壟斷局面,2016年開始銀行和銀聯也再次入局。
對于條碼支付快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進一步分析稱,從技術層面看,二維碼通過幾何圖形來記錄數據和儲存信息,這樣的功能也可能攜帶非法鏈接或代碼。如果二維碼支付終端缺乏識別與攔截功能,就可能產生安全漏洞和隱患。從合規層面看,部分市場機構片面追求業務發展速度,在業務拓展過程中違規發展商戶,加劇了套現、二清以及外包管理不到位等收單亂象。
而廣大用戶在掃碼消費、尤其節假日期間消費時,經常會收到的紅包反饋等,也被視為是機構的一種非公平競爭行為。董希淼指出,條碼支付在零售支付領域有巨大的發展空間,部分支付機構在拓展業務時,通過不當的交叉補貼、不計成本的低價傾銷等手段,甚至濫用本機構及關聯企業的市場優勢地位,排除和限制支付服務競爭,導致行業無序發展和不公平競爭,不但擾亂了市場秩序,也影響支付市場長遠健康發展。王蓬博也持有相同觀點:“央行擔心行業最后只看補貼。”
安全風險考量,二維碼支付曾被暫停
條碼支付的發展經歷了“一波三折”:2011年,央行同意部分非銀行支付機構(簡稱支付機構)在限定場景內試點開展條碼支付業務,并提出嚴格的風險管理要求。到了2014年,在未建立有效安全措施、統一的業務規則和消費者權益保護制度的背景下,部分支付機構采取持續補貼的方式廣泛推廣條碼支付業務,人民銀行對其采取了暫停線下條碼支付業務的監管措施。
在此后的一段時間里,以支付寶、財付通為代表的二維碼支付機構通過改造掃碼流程(如從用戶掃商家改為商家掃用戶)等方式,并未放棄搶占二維碼支付市場;而在互聯網巨頭的大額補貼之下,二維碼支付也逐漸為大眾所知曉。
央行有關負責人在答記者問中指出,隨著近年來支付標記化(Tokenization)等技術在移動支付中的廣泛應用,客觀上提高了條碼支付的安全標準。但是,囿于缺乏統一的業務規范和技術標準,在條碼生成機制和傳輸過程中仍存在風險隱患,也引發了支付安全的風險案件,市場機構在業務推廣過程中還存在不正當競爭等現象。
為規范條碼支付業務,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促進移動支付業務健康可持續發展,人民銀行指導中國支付清算協會組織市場機構、專家學者就條碼支付相關問題開展充分研討并達成高度共識,研究制定了相應業務規范和技術規范。
支付巨頭恐受影響
在本次新規中,央行明確提出“不能為了追求短期的市場份額,采取‘燒錢’‘補貼’等不當競爭手段。”
薛洪言表示,在前幾日的281號文中,央行也強調了“不得采用低價傾銷、交叉補貼等不當手段拓展市場”。支付本就是微利業務,中小支付機構無力補貼市場,站在監管機構角度,部分機構采取燒錢、補貼等方式拓展市場會加速行業分化,不利于整個支付生態體系的穩定與健康發展。
但在支付機構內部人士看來,這個很難執行。該支付機構人士表示,實際上不少支付機構巨頭已經發展了龐大的生態供應商,他們的合作伙伴主要有兩類:線上支付合作伙伴以及線下支付合作伙伴,支付巨頭也會將線下推廣交給合作的代理機構負責。而監管目前對“燒錢”、“補貼”等不當競爭手段并沒有進行明確,“比如一些支付巨頭補貼中間服務商,再由中間服務商補貼給用戶或者商戶,這種補貼方式算不算不正當競爭?目前還沒法判定。”
整體來看,業內人士認為,新規對支付寶和微信兩大支付巨頭的影響會最大。劉銀平表示,本次條碼支付規范影響最大的就是支付寶和微信,新規實施之后,有利于市場參與者之間展開公平競爭。對于用戶來說,今后線下支付將無法獲取補貼,各種優惠活動沒有了,但是用戶的支付賬戶會更加安全。
在新規發布后,財付通方面已經做出回應:財付通旗下的微信支付和QQ錢包兩大產品的用戶數已超過8億,日均交易筆數已超過6億筆,包括線上線下在內的騰訊移動支付的量級還在持續穩定增長。但同時也在收集用戶和商戶的實際需求,并積極研發新技術以及探索新技術應用于條碼支付領域的可行性,希望與業界、監管部門一同探索更具技術前瞻性的創新模式。
北京商報記者 岳品瑜 程維妙 劉雙霞
1 限額對消費者有影響嗎?
專家認為,各項單日累計交易額度能滿足大部分人使用條碼支付付款的需求。
央行表示,條碼支付與傳統銀行卡等支付工具相比在交易安全性上存在一定不足,人民銀行堅持條碼支付小額、便民的定位,對條碼支付風險防范能力進行分級。發行條碼的銀行、支付機構應根據風險防范能力等級,在確保風險可控和盡量滿足用戶需求的前提下科學合理設置相匹配的日累計交易限額。
“簡單地說,就是用戶的風險防范等級越高,每天可以交易的金額就越高,如規范中提到的A級,采用數字證書或電子簽名,再加上靜態密碼、指紋等要素,就可以不受額度限制。”拉卡拉支付股份有限公司資深合規總監唐凌指出,“如果商家放個靜態碼你就敢掃,支付額度自然就低。”
“盡管監管對靜態碼有不少要求,如商家定期檢查,用玻璃罩蓋上等措施,但在掃碼支付的風險案件中,靜態碼占比仍很高,那每天就限額500元,即便是被騙,損失也可控。”唐凌表示,如用動態碼付款,風險自然少,限額就會提升。這也是監管政策的一個良好導向。
據記者小范圍調查,500元的靜態條碼限額能夠滿足多數人的日常支付需求。
“市場統計表明,條碼支付業務量的95%是單筆500元以下的小額交易,2017年上半年筆均百元左右。”中國社科院金融所支付清算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趙鷂指出。
中國支付清算協會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蔡洪波認為,總體來看各項單日累計交易額度能夠有效滿足絕大部分客戶使用條碼支付進行付款的需求,基本不影響消費者使用的便利性體驗,同時也能夠顯著提高條碼支付的安全水平。 新京報記者 宓迪
2 新規對機構有何影響?
騰訊和支付寶方面均表示,正在學習央行通知,會持續收集用戶和商戶的實際需求。
在第三方移動支付領域“寡頭局面”逐漸形成的過程中,市場份額的細微變動背后,機構之間也不惜通過“線下支付返現”、“折扣”等優惠措施吸引用戶和流量。
央行有關負責人直言,條碼支付在促進移動支付普及發展的同時,出現擾亂市場公平競爭秩序的現象。“部分市場機構在開展條碼支付業務時,在定價和市場推廣策略中采取傾銷、交叉補貼等不正當競爭手段,濫用本機構及關聯企業的市場優勢地位,排除、限制支付服務競爭,導致支付行業無序發展和不公平競爭,擾亂市場秩序。”
在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薛洪言看來,新規注意到了“部分機構采取燒錢、補貼”等市場行為。“支付本就是微利業務,中小支付機構無力補貼市場,站在監管機構角度,部分機構采取燒錢、補貼等方式拓展市場會加速行業分化,不利于整個支付生態體系的穩定與健康發展。”
針對此次央行發布的條碼支付業務規范,27日晚間,騰訊方面表示,正在組織相關團隊學習消化這一通知,“我們也在收集用戶和商戶的實際需求,同時積極研發新技術以及探索新技術應用于條碼支付領域的可行性。”公開資料顯示,擁有央行第三方支付牌照的騰訊財付通目前旗下有微信支付、QQ錢包兩大產品,用戶數已超過8億,日均交易筆數已超過6億筆。
支付寶方面表示,高度認同央行為規范條碼支付所作出的努力,支付寶非常關注并正在組織團隊認真學習這一通知,會持續收集用戶和商戶的實際需求,積極研發新技術以及探索新技術應用于條碼支付領域的可行性。 新京報記者 陳鵬
■ 行業
二維碼支付正上演“三國殺”
2016年,中國支付清算協會向支付機構下發《條碼支付業務規范》(征求意見稿),被行業內認為是官方首次公開認可條碼支付的標志。此后的一段時間內,包括銀聯、商業大行們加快了二維碼支付產品的步伐,紛紛推出二維碼支付產品。
這段時間里,銀聯推出銀聯版二維碼標準、涵蓋二維碼支付功能的“云閃付”APP,而支付寶、財付通們亦并未放慢攻城略地的步伐,更是將行業內“三國殺”的戰火逐漸燒到海外,創始人紛紛親自上陣,為自家產品站臺。
專家指出,二維碼的背后,是各個巨頭對支付場景的爭奪,而支付是金融體系的基礎。根據中國支付清算協會此前的一份調研,用戶最常見的條碼支付場景為超市或便利店,之后為餐飲店、自動售賣機及電影院等。
央行公布的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顯示,三季度移動支付業務97.22億筆,金額49.26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6.65%和39.42%。 新京報記者 宓迪
【上海鄰米網絡科技,商城開發,企業建站,單商城多商城建站仿站等你來!我司有多套模板任你挑,價格從優,多買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