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頭條】兩只克隆猴誕生在中國,人類需要克服哪些技術難題?背后的意義又有多大?
2018-01-25
2688
1月24日,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院士、孫強研究員和劉真博士(從左到右)在北京舉行的發布會上。新華社記者 張玉薇 攝
用一把毫毛,變出千百個一模一樣的猴子——《西游記》里的神話正在成為現實。克隆猴“中中”和她的妹妹“華華”在中國誕生近兩個月!北京時間1月25日,它們的“故事”登上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封面,這意味著中國科學家成功突破了現有技術無法克隆靈長類動物的世界難題。
克隆猴“中中”和“華華”在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非人靈長類平臺育嬰室的恒溫箱里向外張望(1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在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非人靈長類平臺,記者見到克隆猴“中中”和“華華”正在恒溫箱里嬉戲。姐姐比妹妹大10天,除了個頭略有差異,“姐妹”倆幾無分別。
“姐妹”倆的基因,來自同一個流產的雌性獼猴胎兒。科研人員提取了這個獼猴胎兒的部分體細胞,將其細胞核“植入”若干個“摘除”了細胞核的卵細胞,結果產生了基因完全相同的后代,這個過程也就是克隆。
克隆猴“中中”和“華華”在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非人靈長類平臺育嬰室的恒溫箱里得到精心照料(1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這是許多專家認為不可能實現的重大技術突破。”國際細胞治療學會主席約翰·拉斯科這樣點評中國科學家的成果,“利用聰明的化學方法和操作技巧,攻克了多年來導致克隆猴失敗的障礙。”
科學家們在2000年成功克隆靈長類動物。當時,美國俄勒岡地區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將107個猴胚胎分裂成368個猴胚胎,名為“Tetra”的克隆猴在胚胎分裂157天后幸運降生。
不過,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孫強率領的團隊攻克的是體細胞克隆世界難題。這種克隆方法與知名的克隆羊“多莉”的克隆方法類似。
自1996年第一只克隆羊“多利”誕生以來孫強說,在“多莉”誕生以后,20多年間,馬、牛、兔、貓、狗、駱駝等哺乳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相繼成功,但與人類相近的靈長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一直未被攻克。體細胞克隆猴的重要性在于,能夠在一年內產生大批遺傳背景相同、可以模擬人類疾病的模型猴。科學家曾普遍認為現有技術無法克隆靈長類動物。
這是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孫強研究員(左)和劉真博士(1月21日攝)。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孫強團隊經過5年努力,成功突破了世界生物學前沿的這個難題。利用該技術,科研團隊未來可在一年時間內,培育出大批基因編輯和遺傳背景相同的模型猴。
“這是世界生命科學領域近年來的重大突破。”中科院神經所所長蒲慕明院士說,克隆猴的成功,將為阿爾茨海默癥、自閉癥等腦疾病以及免疫缺陷、腫瘤、代謝性疾病的機理研究、干預、診治帶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孫強說,這意味著中國將率先建立起可有效模擬人類疾病的動物模型,既能滿足腦疾病和腦高級認知功能研究的迫切需要,又可廣泛應用于新藥測試。
孫強進一步解釋,使用體細胞在體外有效地做基因編輯,準確篩選基因型相同的體細胞,再用核移植方法產生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大批胚胎,用母猴載體懷孕出生一批基因編輯和遺傳背景相同的猴群。制作這些腦疾病模型猴,將為腦疾病機理研究、干預、診治帶來光明前景,特別是促進針對阿爾茨海默癥、自閉癥等腦疾病,以及免疫缺陷、腫瘤、代謝性疾病的新藥研發進程。
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在受訪時評價,此次突破實現了領跑和彎道超車等目標,標志著中國將率先開啟以體細胞克隆后作為實驗動物模型的時代。
1月24日,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孫強在北京舉行的發布會上介紹項目成果。新華社記者張玉薇攝
克隆猴“中中”和“華華”在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非人靈長類平臺育嬰室的恒溫箱里(資料照片)。新華社發(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提供)
在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非人靈長類平臺,孫強研究員(后)向獸醫了解懷孕母猴的監護情況(1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金立旺攝
克隆猴“中中”和“華華”在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非人靈長類平臺育嬰室的恒溫箱里(資料照片)。新華社發(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提供)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孫強研究員(左)和劉真博士在育嬰室查看克隆猴“中中”和“華華”的情況(1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金立旺攝
克隆猴“中中”和“華華”在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非人靈長類平臺育嬰室的恒溫箱里得到精心照料(1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金立旺攝
克隆猴“中中”和“華華”在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非人靈長類平臺育嬰室的恒溫箱里(資料照片)。新華社發(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提供)
護士在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非人靈長類平臺育嬰室給克隆猴喂奶(1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金立旺攝
在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非人靈長類平臺實驗室,劉真博士借助顯微設備對卵母細胞進行“去核”操作(1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攝
【新聞鏈接】
揭秘克隆猴:從“多利”羊到“中中”猴,這一步為何跨越21年?
新華社北京1月25日電(記者陳芳、董瑞豐)克隆猴在中國成功了。
中國科學院公布,世界上首只體細胞克隆猴“中中”于2017年11月27日誕生,10天后第二只克隆猴“華華”誕生。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北京時間1月25日以封面文章形式在線發布該成果。
自1996年第一只克隆羊“多利”誕生以來,21年間,各國科學家利用體細胞先后克隆了牛、鼠、貓、狗等動物,但一直沒有跨越與人類最相近的非人靈長類動物的“屏障”。
克隆猴為什么難?它的誕生有什么價值?帶著這些疑問,新華社記者在克隆猴的誕生地——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非人靈長類平臺,第一時間采訪了研究團隊。
克隆猴有啥價值?疾病研究、新藥測試將大幅提速
經過體檢,記者戴上口罩、穿上白大褂,在中科院神經所研究員孫強的帶領下,走進克隆猴寶寶的“育嬰房”。
世界上首只克隆猴“中中”,和她的妹妹“華華”正在恒溫箱里嬉戲。姐姐比妹妹年長10天,除了體型大小略有差異,姐妹倆看不出什么區別。
她倆的基因,都來自同一個流產的雌性獼猴胎兒。科研人員提取了這個獼猴胎兒的體細胞(非生殖細胞),通過技術手段將其細胞核“植入”若干個“摘除”了細胞核的卵細胞。“中中”是第一個發育成型并順利誕生的幸運兒。
克隆猴的誕生意味著什么?
“意味著中國將率先建立起可有效模擬人類疾病的動物模型。”孫強說,利用克隆技術,未來可在一年時間內,培育大批遺傳背景相同的模型猴。這既能滿足腦疾病和腦高級認知功能研究的迫切需要,又可廣泛應用于新藥測試。
孫強介紹,如果實驗對象的遺傳背景不同,“實驗組”和“對照組”的說服力就不夠強。傳統醫藥實驗大量采用小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鼠類可通過快速近親繁殖,培育出大量非常相似的小鼠。
但由于小鼠和人類相差太遠,針對小鼠研發的藥物在人體檢測時大都無效或有副作用。據了解,這是目前絕大多數腦疾病研究無法取得突破的一個主要原因。
中科院神經所所長蒲慕明院士說,克隆猴的成功,將為腦疾病、免疫缺陷、腫瘤、代謝等疾病的機理研究、干預、診治帶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這是世界生命科學領域近年來的重大突破。”他說。
克隆猴為什么費勁?三大難點抬高門檻
從第一只克隆羊到第一只克隆猴,歷時21年。期間,各國科學家先后克隆出牛、鼠、豬、貓、狗等多種動物,但對猴子一直無能為力。
2003年,權威學術期刊《科學》曾發表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院研究人員的一篇論文,論文稱,用現有技術克隆靈長類動物“是行不通的”。
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實驗發生在2010年。美國俄勒岡靈長類研究中心的著名科學家米塔利波夫率領團隊成功移植了克隆猴胚胎,但胚胎發育至81天,以流產告終。
孫強介紹,克隆猴主要有三個難點。難題之一,是細胞核不易識別,“去核”難度大。作為受體的卵細胞,必須先把細胞核“摘除”,才能容納體細胞的細胞核這個“外來戶”。但是,猴的卵細胞核去核難度非常大。
孫強團隊中,博士后劉真是“去核”的主要操作者。借助顯微設備,劉真用一雙巧手反復練習,在最短時間內、用最小損耗完成“去核”工作,為后續的克隆工作奠定重要基礎。
難題之二,是卵細胞容易提前激活。克隆過程中,體細胞的細胞核進入卵細胞時,需先“喚醒”卵細胞,然后才啟動一系列發育“程序”。因此,“喚醒”的時機要求非常精準。但是,使用傳統方式,猴的卵細胞很容易被提前“喚醒”,往往導致克隆“程序”無法正常啟動。
難題之三,是體細胞克隆胚胎的發育效率低。被轉移到卵細胞里的細胞核,突然要扮演受精卵的角色,“趕鴨子上架”很不適應,需要科學家采取多種手段“保駕護航”。如果“保駕”不力,絕大多數克隆胚胎都難以正常發育,往往胎死腹中。
經過5年不懈努力,孫強團隊成功突破了克隆猴這個世界生物學前沿的難題。通過DNA指紋鑒定,“中中”和“華華”的核基因組信息與供體體細胞完全一致,證明姐妹倆都是正宗的克隆猴。
克隆猴之后做什么?不考慮對人類進行相關研究
“克隆非人靈長類動物的唯一目的是服務人類健康,但科研人員不考慮對人類進行相關研究。”蒲慕明說。
科學家認為,由于猴子與人在基因方面非常相近,克隆猴研究對于開發治療人類疾病的新療法等將會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
“這也是‘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國際大科學計劃的關鍵技術。”蒲慕明說,我國目前在該領域處于國際領跑地位,將進一步使我國成為世界腦科學人才的匯聚高地。
中科院院長白春禮表示,除了在基礎研究上有重大意義外,此項成果也將推動我國率先發展出基于非人靈長類疾病動物模型的全新醫藥研發產業鏈,為應對我國人口健康領域的重大挑戰做出貢獻。
【上海鄰米網絡科技,商城開發,企業建站,單商城多商城建站仿站等你來!我司有多套模板任你挑,價格從優,多買多得】